7月18日,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积极响应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方程解岁月,丹心映西红”为主题,组建了一支由研究生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重庆酉阳数“炎”小分队,在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祝陶然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麻旺镇光明村,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寻访、田野调查、文化传承与教育服务的立体化社会实践。实践团队通过寻访故居、深度采访、非遗体验、红色教育、数学课堂与美食制作等丰富形式,触摸乡村发展脉搏,不仅赢得当地村民的广泛赞誉,更得到多个媒体的聚焦报道,让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实践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实践团队与祝陶然老师出征合照。 廖敏莉 供图
寻访赵世炎故居 红色足迹照亮实践路
在龙潭镇庄严肃穆的赵世炎故居里,实践队员们驻足于泛黄的照片与珍贵史料前。青年革命家为信仰无畏献身的精神,透过斑驳的墙砖与详实的文献传递,让队员们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有了更深的体悟,也为本次乡村实践注入了红色精神动力。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队介绍赵世炎生平事迹。刘璐 供图
对话村支书张国旗 探寻青年返乡“光明路径”
光明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国旗面对村里青年外流率高达80%的挑战,清晰勾勒出青年返乡的双轨路径:“政策铺路”让青年通过村级岗位历练成长;“产业造血”则依托企业+农户模式创造实在收益,如村内800头规模养殖场年收益已达30万元。“青年返乡需如庄稼般耐心,”他指着远处正在推进的电商孵化点说,“让麻旺镇的电商经验真正落地生根,产业链协同了,青年自然愿意回来深耕。”

图为村支书张国旗与实践团队围坐交谈。廖敏莉 供图
听老兵讲峥嵘岁月 勋章闪耀不朽初心
在龙潭镇赵庄社区,抗美援朝老兵苏昌银胸前的勋章与门口“光荣之家”的牌匾相映生辉。老人目光灼灼,讲述上甘岭战役的烽火岁月:“那时候年轻,不怕冷,不怕死,只想跟敌人硬拼!”后背深嵌的7块弹片,无声诉说着“为人民、为祖国、为党争光”的铮铮誓言。

图为实践团队聆听抗美援朝老兵苏昌银讲述战火纷飞的岁月。曾茂娅 供图
五旬党龄老党员 用行动书写奉献答卷
78岁老党员钟奶奶有51载党龄。她向围坐身边的青年学子敞开心扉:从童养媳到村妇联主任的蜕变,靠的是“一定要有强烈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信念。担任妇联主任期间,她以精湛厨艺温暖邻里,更积极鼓励村中女性提交入党申请,用行动践行奉献精神。

图为实践团队围坐学习钟奶奶的贡献精神。曾茂娅 供图
小卖部里的新生活 扶贫助力乡村蝶变
村民张素梅的小卖部里,货架上日用品整齐排列,不时有村民前来选购,小卖部如今是家庭生计的支柱。她回忆道,扶贫干部张海华在走访中发现村里缺乏日用品销售点后,主动帮她选址、办证、联系货源,小店的顺利开张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窘,“守店就能营生,还能照看孩子,日子终于不再紧绷。

图为村民张素梅为实践团队讲述脱贫致富的奋斗史。刘研博 供图
非遗课堂学摆手舞 篝火晚会燃乡情
实践团队向非遗传承人顾昌福学习原始摆手舞,一招一式尽显土家文化厚重底蕴。当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燃起,队员们与村民共跳摆手舞,古老韵律与现代欢笑交织,照亮了光明村的夜晚。

图为实践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在篝火旁表演摆手舞。廖敏莉 供图
红色故事润童心 数学课堂趣无穷
红色故事分享会上,赵世炎、小萝卜头宋振中、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了村里的孩子们。学唱《哇哈哈》的稚嫩歌声里,爱国情怀悄然萌发。数学课堂则化抽象为趣味,DIY沙画、“逢3跳”、“抢十游戏”、“看数字猜成语”等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感受思维碰撞的魔力。

图为实践团队为小学生开展的趣味数学课堂。曾茂娅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与光明村小朋友合唱红色歌谣。廖敏莉 供图
高薪返乡绘共富 实现家乡振兴梦
重庆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重庆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中央十八大代表张海华为实践团队分享她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响应酉阳县委、县政府吸引本土人才参与农村工作的号召,返乡参加乡村振兴工作。张海华很快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以销售农副产品为主业。以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为起点,张海华建了农产品加工中心。她还带着村民学习电商,线下线上同步销售。酉阳县39个乡镇都加入了张海华的营销网络中。从2020年6月至今,张海华总共带动了5000多个农户增收。而她自己的公司,仅农副产品经营一项,销售额就超过了6700万元。

图为张海华为实践团队分享交流。彭望旺 供图
实践落幕收获满 青春力量助乡兴
离别之际,实践队员围坐畅谈。数日所见所感汇聚成共识:乡村振兴是充满温度的宏大叙事。无论是张国旗书记描绘的返乡蓝图、苏昌银老人永不褪色的赤诚、钟奶奶半世纪如一日的奉献,还是张海华立足乡土的文化创新,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青年只有真正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资源,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此次酉阳之行,西南大学学子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多元实践搭建起象牙塔与田野乡间的桥梁。他们在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于现实难题中寻找答案,更在文化传承与教育互动中埋下希望的种子。这场深入肌理的实践,不仅为光明村带去了青春活力,更在每位队员心中烙下了对乡土中国最深沉的眷恋与责任。振兴之路虽长,行则将至;青春之光虽微,聚则燎原。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实践队员们则表示,将带着在光明村的收获,把乡土经验转化为成长动力,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队在赵世炎故居合影留念。廖敏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