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出土文献中的数学 ——学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系列讲座之三
发布时间:2019-12-04 00:00  作者: 本站原创  初审:  复审: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培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应用的兴趣,2019年11月30日晚于25教1802报告厅,学院邀请到西南大学文学院专职教师郑邦宏博士为我们带来的《出土文献中的数学》为题的讲座。郑邦宏老师博士毕业于西大文献所、博士后出站于清华大学,先后师从国内最顶尖的古文字学家喻遂生先生、赵平安先生研习甲金文字。

首先,郑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是指文献形成之后,在世面上存在一段时间,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从而在世面上消失;又经过一定时期,才重新从地下再现于世的文献。

出土文献至今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甲骨文卜辞以及《周礼》等几个文献中关于“虣”字的象形构成,指出成语“暴虎冯河”中“暴虎”二字古今含义相悖的问题。例释了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对照法,可以纠正现代的很多错误。

(郑老师从虣的象形构成说明虣含义)

介绍出土文献中的数字。从算筹说起,郑老师一一为我们展示从“一”到“万”的数字在甲骨文中书写与表达方法,详细阐述每个数字的最初来源。让大多数数学系的学生第一次了解与我们生活学习最紧密的数字的最原始形象与意义。

(郑老师正在讲述甲骨文中的数字书写)

最后,介绍了古文献中的数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出土文献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算表》、岳麓秦简《数》、张家山汉简《算数书》、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云梦睡虎地汉简《算术》、阜阳双古堆汉简《算术书》、及里耶秦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中的“九九表”资料,东汉墓砖中的乘法口诀。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的历史,感叹古人的智慧。

(同学们正在认真聆听郑老师的讲解)

本次讲座,内容新颖充实,知识贴近专业,讲解诙谐具体生动,在场同学秩序井然,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对于从没有接触过的出土文献研究领域有了新的认识,找到了将出土文献与古代数学问题及数学史结合研究的新方向。

本次讲座由学院教师顾盼主持,统计系本科学生和部分文学院学生参加。